最近,关于香港小学“杀校”的讨论越来越热,教育局的新政策直接影响到不少收生不足的学校,甚至让学界炸开了锅。
来源:香港经济日报有人说这是“优胜劣汰”,也有人批评这是“赶尽杀绝”,无论如何,这场“杀校潮”已经无法忽视。昔日“私家班”续命,如今“门槛变天”过去,面对收生不足的小学,政府还算给了条“活路”——学校可以申请开办“私家班”,自掏腰包撑过低潮期,等下一年收生回暖后重新获得资助。但这个“救生艇”如今彻底变味了!新政策直接把门槛拉高!比方说,学校如果要办“私家班”,就得承诺自己能扛足六年,也就是说,一旦开办,学校就得自己出钱养这批学生直到他们小六毕业,不能中途申请回归资助,还不能向学生收学费!
来源:HK01这意味着,学校要自己准备至少1000万港元,才能撑住这条“救命稻草”。这就好比过去港府还愿意“短暂借钱”让你度过难关,现在则间接告诉你:“没钱就别搞,撑不住的话,关门吧。”更严苛的是,新政策还规定,一间学校六年内只能“救自己”一次,换句话说,就算某一年申请成功了,六年内如果又遇到收生不足,对不起,这次没得救了,只能选择合并或停办。这让许多学界人士直呼“翻叮”:即使你今年好不容易撑过去了,也可能因为未来几年某个阶段的收生波动而直接被宣判“死刑”。
来源:香港经济日报有议员甚至形容这个政策是“知难而退”的终极版:“你要救,就拿出六年的钱来;不想救?那就别费劲了,直接准备收拾行李吧。”其实,香港学童人数减少这个问题,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“黑天鹅”。学龄人口下跌,政府“早有预告”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就直接表示,这并不是过渡性的问题,而是结构性的下降,也就是说,这种趋势未来还会继续,情况只会更严峻,不会突然好转。数据显示,由现在到2030年,香港的适龄学童人数将持续下降,这意味着不只是现在有学校收生不足,以后会面临同样困境的学校只会越来越多。
来源:网络有专家预计,未来双位数的小学可能会陆续被“派0班”,即根本没有足够学生开设小一新班级,学校要么合并,要么停办,没有第三条路。对于学校来说,政府的“六年生存挑战”确实难度爆表。一间学校的“私家班”一年成本至少150万到200万,六年下来就是1000万至1200万,这还只是基本开支,如果有突发状况或经济不景气,学校的压力会更大。
来源:HK01教育界人士表示,这笔开支对于财力雄厚的学校或许还能勉强应对,但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小学来说,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而且,即使学校咬牙坚持下来,师资、学生来源、教学质量等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,根本无法保证六年后一定能重新进入政府资助体系。有人可能会想,既然独立生存不下去,那就合并吧?合并?也不是那么容易!合并并不是“你情我愿”就能成功,还涉及区域、办学理念、宗教背景等多方面因素。例如,一间办学理念偏向传统的学校,要合并一间推行创新教育的学校,双方可能在教学模式、管理风格等方面产生严重冲突。
来源:HK01再加上合并后,两间学校的校长、老师如何分配?是否会影响教师就业?学生是否愿意转校?这些都是棘手问题。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?有议员建议,政府可以参考中学的做法,让学校“有序缩班”,比如原本五班制的学校,可以逐步缩减成四班,这样可以让学校更好地适应生源减少的现状,而不是直接“砍掉重来”。
来源:HK01此外,开放深圳学生来港读书也是一个可能的选择。深圳学童人数一直在增长,如果政府能提供签证让他们来香港读书,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地学校的收生压力。回到最现实的问题,这次政策收紧后,香港小学的“杀校潮”是否已经无法避免?答案恐怕是:大势已定。随着学童人数下降,资助小学的存亡变成了一场残酷的生存竞争。没有充足财力的小学,基本无法靠“私家班”熬过寒冬,而合并虽然听起来是条路,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