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香港高校迎来一系列重大变动。从八大(八所资助大学)学额重新分配,到非本地生人数激增,再到自资院校(自费院校)逐步放宽招生限制,整个高等教育生态都在悄然变化。
来源:HK01这场变动,会给本地学生带来更多机遇,还是加剧竞争压力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大事!首先,八大迎来学额调整,部分高校成为赢家,而部分高校则面临学额缩减。未来三年,政府将向八大提供约681亿元拨款,比上一周期增长7.75%。其中,香港大学(港大)仍然是获得拨款最多的院校,达到159.1亿元,而中文大学(中大)和理工大学(理大)紧随其后,分别获得147.6亿元和110.1亿元。
来源:HK01学额方面,浸会大学(浸大)、中大和理大成为最大赢家,分别获得1.5%、0.6%和0.5%的学额增幅。浸大未来三年将新增49个学额,中大增加57个,理大则增加36个。这意味着,这三所大学的学士课程招生空间有所扩大,未来考生可能会有更多选择。然而,另一边,港大、科技大学(科大)、教育大学(教大)和岭南大学(岭大)则面临学额削减,岭大的跌幅最大,减少了近2%,三年内减少30个学额。城大的学额维持不变,避免了这波调整带来的影响。
来源:HK01不过,八大的学额调整还不是最受瞩目的焦点,非本地生的大幅增长才是本次政策变动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。香港高校:非本地生的大幅增长自从政府放宽八大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,从本地生学额的20%提升至40%后,非本地生的比例迅速攀升。24/25学年,八大共录取了超过17,000名非本地学士生,相当于本地学额的23.2%。其中,港大录取的非本地生最多,达到4,204人,相当于本地生学额的30.1%,其次是理大,录取3,785人,占本地生学额的28.6%。
来源:HK01相比之下,部分学校的非本地生比例仍然相对较低,比如浸大、中大和教大,非本地生占比仍低于20%。特别是教大,尽管非本地生仅占12.6%,但其增长速度惊人,今年的非本地新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21%,显示出香港高校对外招生的趋势正在加速。
来源:HK01面对非本地生的增长,不少本地学生和家长开始担忧:这是否意味着本地学生的竞争压力更大了?从短期来看,非本地生的增加确实可能影响部分学额的分配,但八大的整体学额仍然保持稳定,没有明显减少。此外,非本地生大多选择热门学科,比如商科、工程、计算机科学等,而其他学科对本地生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。因此,虽然竞争有所增加,但并非所有专业都会受到冲击。
来源:HK01与此同时,自资院校也迎来了重大招生政策调整,政府已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,逐步放宽6所自资院校的非本地生上限至40%。自资院校:非本地生名额放宽至40%这6所院校包括:香港树仁大学、香港都会大学(都大)、香港恒生大学(恒大)、珠海学院、东华学院,以及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(VTC旗下)。过去,这些院校的非本地生比例普遍在10%-20%之间,而现在,随着上限提升到40%,它们有机会吸引更多内地及海外学生,拓展生源市场。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增加财政收入,也能增强校内的文化多元性,让本地和非本地生共同成长。
来源:HK01值得注意的是,自资院校并不与八大直接竞争,而是提供另一种升学选择。对于一些未能进入八大的学生,自资院校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深造的机会。此外,这些院校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国际认可度,以吸引更优秀的学生。例如,香港恒生大学近年来积极发展商科教育,与业界合作紧密,培养出不少具备实战经验的毕业生。都会大学也在多个专业领域进行创新,提供更多实践性课程,帮助学生更快适应职场需求。对于内地学生而言,自资院校的招生开放,也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选择,不再局限于八大。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,越来越多内地学生愿意来港就读,而自资院校的多元化课程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。